今年以来,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聚焦“两创”融合,打造“五个一”校地合作新模式,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提升企业获得感为目标,围绕政策落地、服务提质、创新赋能等重点环节,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环环相扣 推动改革丝滑落地
“五个一”校地合作新模式,即设立一个机构牵头统筹、制定一个政策引导投入、组织一批专家服务转化、建设一个科创园孵化项目、扶持一批企业壮大产业。“五个一”模式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工作闭环,确保了改革推进顺畅与高效,为区域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立推动产业倍增战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专班,印发专题工作方案;出台《关于打造创新活力城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撑;建立校地合作信息共享机制……下陆区在机构设置和政策引导上步步为营,落子“快狠准”。与此同时,下陆区与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创业示范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
此外,下陆区与高校共建企业技术难题库与成果库,并定向开展“一企一策”对接会。目前,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已吸引90余家企业入驻,发布需求277项,成功对接113项。
平台提质 打造孵化“加速器”
今年4月,作为下陆区打造大学科创园孵化产业项目的核心载体,湖北理工学院被授予“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会员单位,其迸发的强劲活力正是下陆区提升科创园能级、打造创新综合体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下陆区创新实践“校区+园区”两区融合模式,辖区内的表面处理产业园与湖北理工学院环境学院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创“党建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五位一体”合作范式。
在高度融合的推进下,下陆区研发平台数量从2021年的10家快速增长至目前的7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32家,这些研发平台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平台建设的“组合拳”远不止于此。下陆区一方面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设立创新创业服务联盟,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对优质项目、企业给予租金减免、拎包入住等优惠,逐步完善“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围绕“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下陆区双向发力:一边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通过政策宣讲、专家诊断、“一对一”指导助力成长;另一边推进“两倍增两转化”,加快高企规模化与规上企业高新化,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今年以来,该区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累计达64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32家;新增科创“新物种”企业2家,累计培育“瞪羚企业”6家。
创新不辍 澎湃发展新动能
在打造“五个一”模式的过程中,下陆区通过破题、解困、强链,成功“创”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径。
针对校地协作中常见的技术与产业“两张皮”难题,下陆区组建“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评估师+知识产权专员+科创联络员”复合型服务团队,打造覆盖专利评估、法律咨询、人才服务、融资对接的“一站式”转化服务链。
在此基础上,通过六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引领和湖北理工学院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平台,下陆区建立常态化校企对接机制,形成了“技术经理人+科创平台”的成果转化闭环。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2亿元,创历史新高。
另一项创新则直指企业融资痛点。下陆区创新构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双轮驱动的科技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高效便捷的新路径,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下陆样板”。
此外,下陆区围绕铜精深加工、循环经济、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引导校地协作有机加入,构建“专精特新+链主企业”双链培育模式。
下一步,下陆区将持续深化“两创”融合,完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推动资源优势互补,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土转化、人才在当地扎根、企业逐步壮大。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