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一座小楼里,几名女工还在劳作,她们将混合了绿豆的米浆装进漏斗里,漏斗漏下的米浆一圈圈随着平底锅旋转,形成水波状,几分钟后烙好的米粉就可以出锅了。
早晨三四点,这些米粉将被送往遍布县城和乡镇的米粉店,每天这个厂要送出上千斤米粉。
这座县城里像这样的米粉厂有十多家,最大的厂每日产量超过八千斤。而负责为食客煮制米粉的店家有数百家。
这个爱吃米粉的地方叫彭水,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从重庆主城出发,高铁50分钟,自驾3小时,当车窗外的山已高耸入云,江水变得湍急,隧道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耳朵嗡嗡直响,你就快到彭水了。
彭水县城在乌江与郁江交汇处,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江边小城。彭水得名于隋朝,彭指鼓声,因这里峡水澎湃,其声似鼓,故隋朝政府命名为彭水。历史上,这里是中央政府羁縻苗疆的关隘,因此形成了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共居的特点。
虽然隶属重庆,彭水人却很少吃重庆小面这道地标美食,县内销量靠前的小面作坊,每日销量只在几百斤。
米粉才是彭水城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吃。旧时,米粉是郁江、乌江码头工人的首选,现在,无论是县城上班族的早餐,还是乡里人赶集时的小憩,一碗米粉都是他们的常选项,打工人回乡的第一餐也常用一碗米粉慰藉思乡的味蕾。
彭水米粉不一样
南方很多城市都有嗦粉的习惯,南昌拌粉、常德米粉、柳州螺蛳粉等早已闻名全国,但彭水米粉大有不同。
首先,彭水米粉就像彭水人一样多元,不只一种。彭水每家米粉店都会问食客:“吃烙的还是白的?”这里既有颜色偏绿的烙米粉,又有纯白的白米粉。
烙米粉与白米粉的制作工艺不同:前者是用铁锅烙制,后者是用蒸盘蒸制;前者的原料有大米、绿豆、青菜,后者的原料只有大米。
第二,彭水没有圆粉,无论是烙米粉还是白米粉,彭水米粉全是扁粉。米粉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口感,彭水米粉相对软糯,吸汁能力强,每根米粉都饱满多汁,不似圆粉那般爽滑筋道。
米粉扁圆在于制作工序,例如常德米粉之所以是圆粉,是因为有一道工序是将生米浆倒入圆孔中挤压成型,而彭水米粉是直接让米浆在铁锅上烙制成条状,或者在蒸盘上蒸熟后切条。
第三,彭水米粉是真正的“快餐”——热水煮沸,米粉下锅两三分钟即可起锅,不像很多米粉需要煮近十分钟。这是因为彭水米粉全是新鲜的湿粉,没有干粉。这些湿粉早在工厂时就已被热锅熟制,而且未经烘干工序。也正因这种制作工艺,彭水米粉保鲜时间很短,在当地吃到的每碗米粉基本都是米粉厂近两日制作的。
保鲜时间的限制,可能是彭水米粉长期未能普及推广的原因之一。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近两年开始有彭水餐饮商人尝试将当地米粉带到成都、广州、北京等外地城市。
在食料搭配上,一碗彭水米粉会有三层风味:臊子、米粉、配菜。
臊子放在最上层,臊子很多样,有心肺、盐菜肉末、牛肉、香菇豌豆、鸡杂、酸菜等等,心肺米粉是彭水的特产。彭水臊子不都是辣的,没有辣味的臊子同样美味。
配菜一般是藤藤菜、小白菜、红薯叶等时令蔬菜,这些配菜会先于米粉起锅放于碗底,只等你米粉吃撑后解腻。
彭水人何时开始吃米粉
彭水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米粉,没有史籍记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彭水米粉起源于县内的郁山镇。
郁山是彭水最古老的乡镇,秦汉时已是县府所在地,唐朝时成为黔中道的行政中心,同时,因产盐和丹砂,郁山也曾是一个经济中心,这些特点让郁山成为一个本地山民、外来客商与戍边将士共融的地区,汉族、土家族、苗族杂居。
按照彭水米粉分布区域看,它与土家族、苗族很相关。尤其是烙米粉,除了彭水外,周边的黔江、酉阳、秀山、石柱,湖南湘西、湖北恩施、贵州铜仁等地都有吃烙米粉的习惯,总体来看,主要在武陵山区,也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区。
而走出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同属重庆的渝东南门户涪陵、渝东北中心城市万州、渝西地区都不常吃米粉,或者吃的米粉有所不同。
其实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彭水并不隶属重庆,它与同处武陵山区的黔江、酉阳、秀山等县自成一府或一州,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后,彭水县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改属重庆市。
那是不是说彭水米粉一定是少数民族的发明呢?难有定论。郁山镇曾是中央政府流放达官贵人的地方,例如唐太宗第一个太子李承乾、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北宋官员黄庭坚等都被流放至此。这些人对当地饮食的影响也很大,郁山另一道独特美食鸡豆花,相传就是李承乾的丫鬟在郁山发明的。
从米粉原料的角度,彭水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稻米和绿豆呢?彭水东汉古墓出土的陶器显示,当时已有水塘和梯田。而绿豆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已有种植,屈原在《离骚》中首次以“菉葹”记载了绿豆,彭水当时便属楚。
考证彭水米粉的渊源需要史学家的功力,这篇游记还做不到。不过作为食客,你可以用你的味蕾来判断它到底有何特别。如果你来彭水,一定要坐下来,点一碗“烙的”或“白的”,尝尝这份融合了山川气息、民族记忆的独特风味。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